微商货源网
243 1 1
首页 > 信息资讯 > 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08-16 11:28:03 分类:信息 浏览:


[题词]2012年,我校发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提出,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以小科技学院为代表,学校一直在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培养。一批研究生深入基层开展实践,形成了扎实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感,生动诠释了解决民生困难、培养世界人才的校......

[题词]2012年,我校发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提出,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以小科技学院为代表,学校一直在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培养。一批研究生深入基层开展实践,形成了扎实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感,生动诠释了解决民生困难、培养世界人才的校训。

教师节前夕,中国农业科技学院微信群特别热闹。

9月7日,广西金穗小科技学院张江洲在群里转发了来自学校新闻网的消息:我校4位老师荣获2016年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欢子学院李晓林老师榜上有名。来自全国各地小型科技学院的学生在小组中受到表扬和祝贺。

9月8日,张福锁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的消息不胫而走。曾在衢州科技学院任职的方杰在朋友圈感慨道:八年来,科技学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家书屋,走向了国际化的舞台。不是科研所有多少牛,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农民在为自己的信仰不懈努力,试图改变中国农业的未来。

小庭院延续了伟大的历史

2009年夏天,第一所小型科技学院落户衢州县白寨乡。刚刚考取欢子学院研究生的曹、雷友,就住在这个由老师领导的小学院里。

衢州是40多年前第一批农民深入基层改良土壤、治理碱的地方。屈、周朝历史上长期饱受盐碱地之苦,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春白夏稀,只闻钹声,无粮回仓。

1973年,史元春、辛德辉等老一辈农业大学的科学家来到衢州,开始了改良土壤、治理碱的历史创举。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以衢州县为中心的72万亩盐碱地改造成米粮河,辐射到整个黄淮海平原,一举扭转了漕运由南向北的历史。

四十三年后的夏天,在这片土地上,来自环保学院、植保学院、园艺学院的28名2016级研究生,和老一辈的农业大学生一样,住在农舍里,和农民朋友一起吃饭、生活、工作,为他们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成本、零门槛的科技服务。

在过去的八年里,从最初的两个学生,到明年的10个学生,再到今年的28个学生,八批研究生不间断地进入衢州科技学院,完成了各自领域的学业。

在这八年里,科技学院的讲师张红彦远离城市,和同学们一起在农村扎根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2011年前后,张红彦担任衢州实验站副站长。从此,他抛下了在北京的小家,投身于衢州科技学院这个大家庭。八年来,天天能在田间见到张红彦的当地人都说,农大师生打了衢州双高创造的八年抗战,人们常常感叹:张老师坚持八年不容易啊!

校园是一堵没有柱子的墙,田野成了一个大教室。教育人的能力与日俱增,是解决后顾之忧、分担后顾之忧的支柱。今天,衢州人描述的是小科技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带来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致富。

形状记忆合金

2009年以来,衢州市小科技研究所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精量播种、玉米机械追肥、小麦水氮逆向运动、西瓜嫁接、苹果壁蜂授粉、反光膜着色等25项技术,在田间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物化、机械化,形成了适合衢州农业特点的小麦、玉米、西瓜、苹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同时,他还带领农村富裕的专家、领导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把老营村(西瓜)、福柯(面粉)、相公庄园(苹果)等一大批当地农副产品带到市场。

小科技所为衢州县吨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从2009年到2015年的7年间,当地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增长了28.2%和41.5%,而肥料消耗增长甚微,实现了区域绿色生产和增效的目标。衢州县40万亩小麦、玉米每年增产粮食1.15亿公斤,农民增收2亿多元。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写了一封专门的信,赞扬了小型科技研究所不仅是引导农民致富的新途径,也是中央政府提出的精确扶贫的新模式。

衢州的成功经验也在全国推广开来。现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在21个省市(区)建立了81所小型科技学院。

小院写大文章

老一辈农民以衢州精神创造了衢州模式,为中国农业开创了一条道路,即持续30多年的区域农业发展中的低产田管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灌溉面积、化肥和农药的增加,以及农膜用量的增加。衢州也面临着环境约束的突破:如何解决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中低产田粮食高产?

这正是双高创造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命题。科技小院在谱写一篇高产高效农业科技大文章的同时,也在谱写一篇服务三农的农业教育大文章。

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激发了科研灵感,大部分研究生到了二年级才能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曹国鑫早早就明确了论文方向: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推广。

农业生产实践的经历,让我长了不少本事,也让我的研究目标更明确,就是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在科技小院一干就是7年,回想起在科技小院的经历,曹国鑫坦言:在田间地头更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数据。

自2009年以来,全国科技小院先后参与发表学术研究文章173篇,其中SCI论文29篇,包括4篇《自然》()、1篇《科学》()、2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论文;同时还编写了8部专著,研发6个产品、获得18项专利。 

八年前,曹国鑫不会想到,自己会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出现在世界顶尖期刊《自然》杂志上。

  ■小院培养出人才

2012年毕业的硕士生方杰,曾在曲周相公庄村科技小院生活学习了两年。正是得益于曲周的锻炼,工作后的他很快在企业独当一面,现在已经成为大区经理。

经过八年探索,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有了清晰路径,这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每年四五月招生后,就让研究生提前进入小院实践,参与小院活动或组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9月份回到学校,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学期的课程学习,确定研究和示范方案;次年回到小院完成研究、技术示范、驻村服务;最后一个学期回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八年间,有近100名研究生从科技小院走向社会,获得包括省市校优秀研究生、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地方政府贡献奖等90多项奖励。发表研究论文,小院研究生也很强。2014年,植物营养专业70多名研究生竞争3个国家奖学金名额,按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结果获奖同学都来自小院。

从科技小院走出的学生,一年几十次农户培训的历练,让他们面对压力沉稳自信,言语表达流畅自如,求职时占得先机,甚至很多学生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高价订购。当然,也有一批学生则围绕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继续开展科学研究,16名毕业生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科技小院创立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已得到了广泛肯定,教学成果先后获得了北京一等奖、国家二等奖。2015年,学校专门立项,以科技小院为依托,把其它专业的研究生也放到小院培养,从不同角度研究解决农村的问题。

  ■小院走上大舞台

源自曲周的科技小院模式不仅为河北和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模式,也为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借鉴,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认可,其成功经验走上了国际大舞台。

2009年以来,仅曲周科技小院就接待了来自美、法、德、英等10余个国家院士、专家考察指导30多次,均对科技小院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科技小院已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列为全球发展范例,也被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写入全球未来粮食和环境发展战略报告中。

科技小院工作逐步走向国际化。2015年,学校在老挝建立了两个香蕉科技小院。今年,我校与德国K+S集团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开始联合培养科技小院研究生。目前,正探讨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推广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模式触动了世界。9月8日,《自然》杂志配发的评论文章指出:科技小院让国际学术界开始思考在农业生产一线讨论产量差真正意味着什么?科技小院团队在农业生产一线中诠释了产量差的真正内涵。

《自然》杂志审稿人、国际小农户研究专家则说:科技小院这种扎根农村助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创新模式是全球最成功的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陈卫国

分享到:

相关阅读

  • 全国两会 我还特别报道吗
  • 两会特别报道 让特别报道相关文章最新报道看病“触手可及”
  • 2018世界杯前三名 2018世界杯阿根廷
  • 全国两会报道 两会闭幕
  • 增强信心 中国经济永远是大海
  • 特别报道相关文章最新报道
  • 两会特别报道 让特别报道相关文章最新报道看病“触手可及”
  • 全国两会 我还特别报道吗
  •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百度 复制网址

    标签: #特别报道相关文章最新报道

    标签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