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货源网
243 1 1
首页 > 信息资讯 > 信息

潮汕唯一文状元 林大钦(潮汕唯一文状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7-13 20:03:26 分类:信息 浏览:


潮汕唯一文状元潮汕唯一文状元~林大钦程风*林大钦(1512~1545):字敬夫,号东莆潮州潮安县金石镇仙都村人幼家贫失怙,聪颖嗜学嘉靖壬辰(1532)二十周岁时摘取状元桂冠,成为潮汕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

潮汕唯一文状元~林大钦

程风

*

林大钦(1512~1545):字敬夫,号东莆。潮州潮安县金石镇仙都村人。幼家贫失怙,聪颖嗜学。嘉靖壬辰(1532)二十周岁时摘取状元桂冠,成为潮汕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嘉靖十九年(1540)林母逝,因哀伤过度,林大钦大病一场。嘉靖二十四年(1545)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著有《东莆先生文集》。

  林大钦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其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后人集其生前作品结集《东莆先生文集》,潮学学者黄挺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

林大钦在潮汕地区有大量传说故事,不少潮汕熟语亦与其相关,他的蟾宫折桂,为一代代潮汕学子树立了一个奋发向上良好榜样。

中文名:林大钦

别名:字敬夫,号东莆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

出生日期:1511年12月25日(明正德六年)

逝世日期:1545年9月17日(嘉靖二十四年)

职业:官员

毕业院校:私塾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潮汕本土培养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

代表作品:《东莆先生文集》(《林大钦集》)

人物生平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1511年12月25日(明正德六年十二月初六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1])生,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逝。享年34岁。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高中嘉靖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林大钦以不足21周岁的年龄折桂,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是封建时代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在唯一一位文状元。[2]

林大钦与翁万达、陈北科并称潮汕三杰。

身世家庭林大钦为明代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现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三村)人。据其同代人薛侃《林大钦传》的记载:他生于书香之家,自小嗜书,尤喜爱苏洵的《嘉祐集》,又得族伯万卷藏书“资以自广,寻浸博通子史百家言”。后遍读苏轼、苏辙文辞,由是操笔为文,其后人对其文章评价“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应自少时习起。

在参加乡试前,林大钦曾为谋生计,在塾馆任过教职。明代林熙春更说“甫十八而丧父,多方为附身之需”,当含抄书、教书等项。[2]

林大钦登第前即已娶了孙氏。仙都《林氏家谱》上就明载着林大钦妻妾三人,正为“敕封安人和婉孙氏”。林熙春则明确地说他在父死之后,“偕伉俪以事母,竭力备养志之奉,若忘其家之最贫”。

科举入仕1531年(明嘉靖十年),林大钦参加潮州府乡试,一出手便崭露头角,他“就试有司,督学王公(按: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得其文,奇之,以荐于巡按御史(按:即吴麟),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

同年,1531年(明嘉靖十年)秋,林大钦参加府试,提学使王世芳奇其文,推荐于巡按吴麟,乃更试以“李纲十事”,见其文“考据详核,词旨凛烈。”大为称赞,谓“是必大魁天下”。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

应试期间,林大钦大量的应试文章中,已显示出一定的忧国忧民政治情怀和不俗的水准。如《李纲十事》就很有“医国”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李纲“忠义勇略,允孚时望”,其“规划措置,真足以收拾夷虞”,其“十事之议,皆当时国事所特急”。李纲是两宋之交主战派名臣。高宗即位,李纲拜相,力图恢复,联合河东、河西各路义军抗金,并上疏议十事: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林大钦认为,这十议都是救国抗金良策,直截了当地指出:“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前,则固不至建炎之祸;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后,则亦不至有南渡之耻。”为此,他确切地断定:“宋未尝无可为之势,亦未尝无可为之臣,第无能为之君!”这就是说医国需要有“豪杰”,更要有“明君”。其文一针见血,确如薛侃所说:“考据详核,词旨凛烈,读之觉奕奕有生气。”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再参加由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1532年4月24日(明嘉靖十一年三月戊辰。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1]),被明世宗钦点“御擢第一”,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参与编修《武案实录》。[2]

林大钦中举后赴京,顺利通过礼部会试取得廷试资格,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先生年二十二对大廷,咄嗟数千言,风飙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帝所器重,御擢第一。这里所说22,当为虚龄。以《林氏家谱》所载出生年月推算,实际上只有20周岁又3个月。以如此年轻的岁数夺取了三年一科的举世瞩目的状元桂冠,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实属罕见。[2]

林大钦的人生亮点在壬辰科廷试中体现,当时所作的约5000言《廷试策》,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该文持论剀切,论述明快而透辟;切中时弊,措施得力而实用;流畅奔放,文笔犀利而平实。历代论者均不约而同地以其比之贾谊、苏轼的策论,丁自申谓其“以合于苏长公制科之策,不辨其孰为长公者”。郭子直谓其“气鬯词雄,翩翩乎苏长公风骨”。曾迈称其“出入两汉,驰骤长苏”。洪梦栋则谓“排荡屈注,直与子瞻《万言书》争千秋之价”。陈衍虞说得更透,称赞林大钦“诸策已高距千仞峰头,令人攀跻俱绝,所谓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者,于寸玑尺幅见之。杂置苏集,谁判渑淄。”

林大钦&廷试策

林大钦生于正德六年(1512年1月5日)历十二月初六日,卒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农历八月十二日。林大钦是潮汕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文科状元,因其年轻夺魁为世人瞩目,也因英年早逝而令人扼腕。林大钦在那大量的应试文章中,已充分显示了他忧国忧民,鉴古知今的治国兴邦的政治情怀。

林大钦【廷试策】全文

皇帝制曰:

朕惟人君,奉天命以统亿兆,而为之主。必先之以咸有乐生,俾遂其安欲,然后庶几尽父母斯民之任,为无愧焉。夫民之所安者所欲者,必首之以衣与食,使无衣无食,未免有冻馁流离之害。夫匪耕则何以取食?弗蚕则何以资衣?斯二者,亦王者之所念而忧者也。今也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无怪乎民受其殃而日甚一日也。固本朕不类寡味所致。上不能参调化机,下不能作兴治理,实忧而且愧焉。然时有今昔,权有通变,不知何道可以致日汤时若,灾害不生,百姓足食足衣,力乎农而务乎织,顺乎道而归乎化?子诸士,明于理,识夫时,蕴抱于内,而有以资我者,亦既久矣。当直陈所见所闻,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

臣对:

臣智识愚昧,学术疏浅,不足以奉大问。窃惟陛下当亨泰之交,抚盈成之运,天下皆已大治,四海皆已无虞,而乃拳拳于百姓之未得所为忧,是岂非文王视民如伤之心耶?甚大美也,然臣之所惧者,陛下负聪明神智之资,秉刚睿仁圣之德,举天下之事,无足以难其为者,而微臣所计议,复不能有所补益于万一。陛下岂以其言为未可尽弃,而有所取之耶?陛下临朝策士,凡有几矣,异时莫不光扬其名声,宠绥其禄秩,然未闻天下之人,有曰天子某日降某策问某事,用某策济某功者。是岂策士之言,皆无可适于用耶?抑或可适于用,而未暇采之耶?是臣之所惧也。臣方欲为根极政要之说,明切时务之论,而不敢饰为迂阔空虚无用之文,以罔陛下。陛下若以其言为可信而不悉去之,试以臣策付之有司,责其可行,则臣终始之愿毕为。如或言不适用,则臣有瞽愚欺天之罪。俯伏以待罪谴,诚所甘心而不辞也。

臣伏读圣策,有以见陛下拳拳于民生冻馁流离为忧,以足民衣食为急。此诚至诚恻怛以惠元元之念,天下之所愿少须臾无死,以待德化之成者。然臣谓陛下诚怀爱民之心,而未得足民衣食之道;诚见百姓冻馁流离之形,而未知冻馁流离之实也。夫陛下 苟诚见夫百姓冻馁流离之实,则必思所以富足衣食之道,未有人主忍见夫民之冻馁流离,而不思所以救援之者。未有人主救援夫民之冻馁流离,而天下卒至于冻馁流离而不可救者也。今夫匹夫之心可行于一家,千乘之心可行于一国。何者?以一家一国固吾属也。曾谓万乘属下天者,有救援天下真实恳切之诚,而顾不效于天下者哉:是臣所未信也。

臣观陛下临朝,凡有十余年于此矣。异时劝农蠲租之诏一下,天下莫不延颈以望更生。然而惠民之言不绝夫口,而利民之实至今犹未见者,臣是以妄论陛下未知斯民冻馁流离之实,未得足民衣食之道也。臣闻之,仁以政行,政以诚举。王者富民,非能家衣而户食之也,心政具焉而已矣。夫有其心而无其政,则天下将以我为徒善;有其政而无其心,则天下将以我为徒法。徒法者化滞,徒善者恩塞。心法兼备,此先王所以富足人之大略也。臣观史策,见三代以后之能富其民者,于汉得一人焉,曰文帝。当乱秦干戈之后,当时之民,盖日不暇给矣。文帝视当时之坐于困寒者,盖甚于涂炭也。育之以春风,沐之以甘雨,煦煦然与天下为相休息之政,而涂炭者衽席矣。故后世称富民者,以文帝配成、康,亦诚有以致之也。然而文帝固非纯王者,窃王者之似焉,犹足以专称于后世。而况夫诚于王者,而顾有坐视天下于冻馁流离者哉。臣窃谓今日陛下忧民之心不为不切,爱民之政不为不行。然臣所以敢谓陛下于斯民之冻馁流离而未知其实,于足民之衣食而未得其道者,窃恐陛下有爱人之仁心,而未能如王者之诚怛恳至,有爱人之仁政,而未能如王者之详悉光明。臣是以敢妄论陛下而云云也。

然臣所望仁政于陛下者,非欲尽变天下之俗也,非欲复井天下之田也。亦曰宜时顺情而为之制,而不失先王之意尔。臣请因圣策所及而条对之。

陛下策臣曰:“夫民匪耕则何以取食?弗蚕则何以资衣?斯二者,亦王者之所念而忧者也。今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之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何怪乎民受其殃,日甚一日也。”此见陛下痛念斯民之病,深揆困乏之本,而急思所以拯救之也。臣谓民之所以耕蚕稀而日甚其殃者,游惰起之也,冗杂病之也。若夫水旱虫蝗之灾,则虽数之所不能无,然君人之忧不在焉。何者?恃吾耕蚕之具素修而无所耗,则虽有水旱虫蝗而无所害。臣闻有道之国,天不能灾,地不能厄,夷虏盗贼不能困,以恒职修而本业固,仓廪实而备御先也。

臣闻立国有三计:有万世不易之计,有终岁应办之计,有因时苟且之计。万世不易之计者,《大学》所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也。故《王制》三年耕则有一年之积,例之则九年当有三年之豫。其终岁所入,盖足以自给,而三年之蓄,恒可以预待不虞。如此者,所谓天不能灾,地不能厄,夷虏盗贼不能困,臣前所谓王者之政,陛下今日所方欲切求而励之行者。所谓终岁应办之计者,盖生财之道未甚周,节财之道未甚尽,一岁之入仅足以充一岁之用。其平居无事,尤未见其甚敝,值有凶荒盗贼之变,则未免厚敛重取,以至于困败而不能自振。若此者,盖素备不修,因时权设,汉、唐、宋以下治天下之大率,而非吾陛下之所以奉天理物而深厚国脉者。其所谓因时苟且之计者,盖平时之所以敛取于民,颇无其度,而取民惟畏其不多,用财惟畏其不广。方其无事,百姓已不能自给,迨其有变,则不可复为之计矣。此则制国无纪,溃乱不时,盖昏乱衰世之政焉。臣前所谓起于游惰,病于冗杂之弊,亦略有同于是。

陛下今日所方欲改辙而易海内之观者,臣谓今日游惰之弊有二,冗杂之弊有三。此天下之所以长坐于困乏,而志士至今愤惋而叹息者也。

其所谓游惰之病二者,一曰游民,一曰异端。游民众则力本者少,异端盛则务农者稀。夫民所以乐于游惰者何也?盖起于不均不平之横征,病于豪强之兼并。小民无所利于农也,以为逐艺而食,犹可以为苟且求生之计。且夫均天下之田,然后可以责天下之耕。今夫里闩之小民,剥于污吏豪强者深矣,散食于四方者众矣。大率计今天下之民,其有田者一二,而无田者常八九也。以八九不耕之民,坐食一二有田者之粟,其势不得不困。然而散一二有田者之业,以为八九自耕之养,其势未尝不足。议者病游民之众也,或有逐商之说。然臣以为游民之商,本于不得已也,而又无所变置而徒为之逐,臣惧夫商之不安于商也。臣窃谓今日之弊源之深,更化者当端其绪而绥理之。理而无绪,势将驱力农之民而商,又将驱力商之民而盗也。天下为盗,国不可久。其便莫若颁限田之法,严兼并之禁,而又择循良仁爱恻怛之吏以抚劳之。法以定其世业,禁以防其奸贪,吏以得其安辑,游民其将归乎!若夫异端者,盖本无超俗利世之智,而徒窃其减额逃刑之利,不工不商,不农不士,以自便其身。且其倡无父无君之教于下天,将使流风之未可已焉。此其为害甚明,故臣不待深辨。然臣窃悼俗之方敝也。秃首黄冠,充斥道路,珠宫琼宇,照耀云汉。此风未艾,效慕者众,非所以令众庶见也,非所以端风正纪之要体也。故臣愿陛下严异端之禁,敕令此辈悉归之农。其有不如令者,许有司治罪不赦。盖非惟崇力本之风,抑且彰教化之道。此臣拳拳所望于陛下之至意也。

其所谓冗杂之弊三者,一曰冗员,三曰冗兵,三曰冗费。冗员之弊必澄,冗兵之弊必汰,冗费之弊必省。三冗去而财裕矣。夫圣人所以制禄以养天下之吏与兵者,何也?吏有治人之明,则食之也。兵有敌人之勇,则食之也。是其食之者,以其明且勇也。其或有不明不勇者,则非耕不得食,非蚕不得衣。何者?无事而禄,亦先王之所俭也。今夫天下之吏与兵何如也?臣非欲尽天下之吏与兵而不禄之也。臣徒见任州县者,固有软罢不胜而坐禄者焉;隶兵籍者,固有老弱不胜而滥食者焉。且入赀之途太多,任子之官太众,简稽之责不严,练选之道有亏。臣是以欲于此辈一澄且汰焉。其所以去冗滥而宽民赐者不少也。若夫冗费之弊,不能悉举。即其大而著者论之,后宫之燕赐不可不节也,异端之奉不可太过也,土木之役不可不裁也。陛下端身以率物,节己而居俭,其于三者,固未可议焉。然窃见天下之大,民物之众,九州四海之贡,尺帛粒米之赋,山林川泽之税,日夜会稽以输太仓,可谓盛矣。而国计未甚充,国用未甚足,以为必有所以耗之者矣。且夫上之赋其下者以一,而下之所以供夫上者常以百,盖道路之耗,漕挽之费,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内府之百金,民家之万金也。以百万民家之资,费之于一燕飨、一赐予、一供玩者何限!臣故曰,冗费在今日亦有未尽节者。盖臣闻之,以天下所有之财赋,为天下人民之供养,未有不足者。特其有以冗而费之者,则其势将横征极取,天下不至于饥寒冻馁、大败极敝不已。臣读《史记》,见周文王方其受命之时,地方不过百里,而四方君长交至于其国。其所以燕飨劳来之典,不容终无。然而当时百姓各足,饥寒不病,故民诵之。《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盖庆之也。传至于其子孙,以八百国之财赋自养一人,宜其甚裕而无忧,而民反流离困苦,至于“黄鸟”、“仳离”之咏作焉。臣于此见君人节己以利人则易为功,广费以厚敛则难为力。臣是以拳拳以省冗费为陛下告也。

陛下策臣曰:“固本朕不类寡昧所致。上不能参调化机,下不能作兴治理,实忧而且愧焉。”此陛下忧勤之言,禹汤罪己之辞也。然臣谓陛下非徒为是言也,须欲励是行也。夫君人之言与士庶不同,一或不征,天下玩之。后虽有美意善政,人且骇疑不信。陛下往年尝有恤农之诏矣,然而天下皆以为陛下之虚言。何者?诚见其言若是焉,而未见其惠也。今陛下复策臣若是焉,臣以为亦致忧勤之实而已。欲致忧勤之实,须速行臣前所陈者。臣前所陈者,皆因圣策所及条对要之。所以振弊利世之道,犹有未尽于此,臣请终之。

夫山泽之利未尽恳,则天下固有无田之忧。今夫京师以东,蔡郑齐鲁之间,古称富庶强国,三代财赋多出于此。汉唐以来名臣贤守,其所以兴田利而裨国用者,沟洫封浍之迹,往往犹存。而今悉为空虚茅苇之地。此古人所谓地利犹有遗者。而陛下所使守此土者,一切苟且应职,而无为任此忧者。此北人所以长坐仰给于东南,少有凶荒不继,辄辗转沟壑,不能自给以生者,地利未尽也。臣意陛下莫若严其守令,重选才干忠诚为国之士,使守其地,而专一以兴田利为事。朝廷宽其禁限,听其便宜,而惟以此为田利课,则海内当有赵过者出焉。不数十年之后,则江北之田,应与江南类,可省江淮数百万之财赋,而纾北人饥寒冻馁之急。一举而利二焉,大惠也。陛下能断而行之,大勇也。或曰:非不欲行也,如南北异宜何?臣请有以折之。夫今日所谓空虚荒瘠无用之地者,非向时所谓富实而所托赖以兴起之本区乎?昔以富实,今以荒虚,臣诚未见其说。亦曰存乎人耳,魏人许下之屯可见矣。方枣只为屯许之画也,当时亦诚见其落落难合。洎其成也,操终赖之省粟数万。今天下之大,又安知其无能为枣祗者乎?臣是以愿陛下以此为田利课,则山泽垦矣。

臣又闻之,关市不征,泽梁无禁,王者所以通天下,大公大同之制也。自汉桑弘羊以剥刻之术媚上,而征榷之法始详。历代因之而不革,大公之制未闻也。然臣终以此为后世衰乱苟且之政。今朝廷之取民,茶有征,酒有榷,山泽有租,鱼盐有课。自一草一木以上之利,莫不悉笼而归之公,其取下悉矣。夫上取下悉,则其势穷。夫兽穷则逐,人穷则诈,今陛下之民将诈乎!司国计者,非不知其势之不可以久也,然而明知其弊而冒之者,诚曰国家利权之所在也。臣以为利不胜义,义苟未安,利之何益?况又有不利者在乎!臣闻之,王者所以总制六合,而镇服民心张大国体者,固在道德之厚薄,不问财赋之有无。臣观征利之说,不出于丰泰之国,恒出于衰乱之世。纤纤然与民争利者,匹夫之事也。万乘而下行匹夫之事,则其国辱,非丰泰之时所尚也。陛下何不旷然为人所难,思大公之法,去衰乱之政,今天下人士争言曰:惜哉!汉、唐、宋不能舍匹夫之利以利人。至我明天子,然后能以天子之大体镇服民心焉。陛下何久于此而不为也?臣愿陛下息山林关市之征焉,使天下知大圣人所作为过于人万万也。

若夫悉推富民之术,则平籴之法不可不立也,常平之仓不可不设也,奢侈之禁不可不严也。凡若此者,史策之载可考,陛下果能举而行之,成典具在,故臣不必深论之也。

由臣前所陈而言之,均田也,择吏也,去冗也,省费也;由臣后所陈而言之,辟土也,薄征也,通利也,禁奢也。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费省而用裕,土辟而地广,征薄而惠宽,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八政立而王制备矣。陛下果能行臣之言,又何忧于百姓之冻馁流离,又何至于有烟尘盗贼之警,又何患不顺乎道而归乎化哉!

通变时宜之道,其或悉备于此。然臣以为此数者皆不足为陛下之难。所患人主一心不能清虚寡欲,以为宽民养物之要,则虽有善政美令,未暇及行。盖崇高富贵之地,固易为骄奢淫逸之所,是故明主重内治也。故古之贤王,遐观远虑,居尊而虑其危,处富而慎其溢,履满而防其倾,诚以定志虑而节逸欲,图寅畏而禁微邪也。故尧日兢,舜日业,禹日孜,汤日检。臣以为数圣人固得治心之要矣。臣尝观汉武帝之为君,方其临轩策士,奋志六经也,虽三代之英主不能过焉。洎其中年多欲,一念不能自胜,公孙弘、桑弘羊、张骞、卜式、文成、五利之辈,各乘其隙而售之,卒使更变纷然,天下坐是大耗。臣是以知人主一心,不可使有所嗜好形见于外。少有沉溺,为祸必大。故愿陛下静虚恬虑,以为清心节欲之本。毋以深居无事而好逸游,毋以海宇清平而事远夷,毋以物力丰实而兴土木,毋以聪明英断而尚刑名,毋以财赋富盛而事奢侈,毋羡邪说而惑神仙。澄心正极,省虑虚涵。心澄则日明,虑省则日精。精明之运,旁烛无疆。举天下功业,惟吾所建者,岂止于富民生、足衣食而已哉。

臣始以治弊治法为陛下告,终以清心寡欲为陛下勉,盖非有惊世绝俗之论以警动陛下。然直意以为陛下之所以策臣者,盖欲闻剀切时病之说,故敢略尽其私忧过计之辞。衷情所激,诚不知其言之犹有所惮,亦不知其言之犹有所隐。惟陛下宽其狂易,谅其朴直,而一赐览之,天下幸甚。

臣谨对。

廷试策无疑是一篇治国安邦的好文章,文中对于时局的“冗员、冗兵、冗费”向皇帝提出了对策,即要“均田、择吏”以“去冗、省费”进行政治改革。在中国传统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读书人都希望“学而优刚仕”以“修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东莆先生的文化思想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在这篇洋洋4500余言的《廷试策》中,林大钦对嘉靖发问中所略举的“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等严峻的社会现象,明确地指出,”天下之所以长坐于困乏“,原因就在于游惰、冗杂之弊。他认为,”游惰之弊有二“,”一曰游民,二曰异端。游民众则力本者少,异端盛则务农者稀“:”冗杂之弊有三“,”一曰冗员,二曰冗兵,三曰冗费“。接着他深刻地分析了游民之产生,”盖起于不均之横征,病于豪强之兼并“。所以必须”颁限田之法,严兼并之禁“,安揖游民,勒令归农。而针对三冗,特别是冗费,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后宫之燕赐不可不节也,异端之奉不可太过也,土木之役不可不裁也。“因为,”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内府之百金,民家之万金也。以百万民家之资,费之于一燕餐,一赐予,一供玩者何限?“然后,他总结出八项除弊措施: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只有这样,才能“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费省而用裕,土辟而地广,征薄而惠宽,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同时他还直言不讳地儆告皇帝:“毋以深居无事而好逸游,毋以海宇清平而事远夷,毋以物力丰实而兴土木,毋以聪明英。断而尚刑名,毋以财赋富盛而事奢侈,毋羡邪说而惑神仙。澄心正极,省虑虚涵。“

  当然,林大钦的《廷试策》,完全是植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改良主义思想,但他不作“迂阔空虚无用之文”,而为“衷情所激”,实实在在地阐发了“剀切时病”之论,特别是对“豪强之兼并”,皇室官府之“横征极取”,不惜大加鞑伐,甚至毫无忌惮地指谪嘉靖皇帝“惠民之言不绝大口,而利民之实至今犹未见者”。这些,却是不无积极意义的。

  而文中不少切中时弊的分析和除弊措施,就是在今天,也还很有借鉴意义。所以,可以这么说,林大钦的《廷试策》既是在形式上以其明快奔放的文笔博得嘉靖皇帝的垂顾,更是在内容上以其切中时病的政治见解和精辟论述打动了当时尚未完全昏庸的嘉靖皇帝之心。

  长期以来,八股文被广为诟病,但明清两朝的科举不只有八股文,时务策仍是重要内容。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林大钦在府试期间,就显示出一定的忧国忧民政治情怀和不俗的水准。如府试期间的策论《李纲十事》就很有“医国”的独到见解。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1532年4月24日参加殿试,“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林大钦的能力在殿试中得到充分体现,他所作的约5000言《廷试策》,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该文切中时弊,措施得力而实用;流畅奔放,文笔犀利而平实。历代论者都以其比之贾谊、苏轼的策论。这篇策论能得到嘉靖皇帝青睐,更主要的是其中的论点。林大钦少时家境贫寒,他曾在邻村教书维持生计,也因此有机会接触了解最底层劳苦大众生活,并思考当时社会政治腐朽的根源,明确地提出了八项治国方略:均田、择吏、去冗、省费和辟土、薄征、通利、禁奢。因此,林大钦被钦点“御擢第一”,成为状元。

  附记:1.位于仙都村之林大钦故居。但让人颇为失望的是,状元府只剩下一副硕大的石门斗及荒芜的埕地,周边是破旧不堪的府墙。据史料载和当地村民介绍,状元府因林大钦英年早逝而未修竣,有谓“府存墙而无堂屋,门存框槛而无扉”。现遗址仅存有石门、石埕、石鼓、石狮和府墙,石门外墙高4.35米,阔3.6米,石门斗宽60厘米,厚103厘米,石门槛宽40厘米,高35厘米,且与两旁门臼用一片石凿刻而成,整片石宽103厘米,与两条石门斗接合,即民间传说的“一步跨不过状元府第”。石门内的天井、门亭地面及进阶石皆由大石板铺成,外走廊进阶石长达26.8米,由五块大石条分二排铺成,每条石长7.22米,宽1.23米,高0.5米。现存府墙中最高有6. 5米,厚85厘米,从大石门到后座墙基,纵深114.57米,宽65.5米,主体建筑占地面积7504平方米。由此可见当初设计的规模。

告假辞官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林大钦因母亲不适应京城气候,又深感宦海叵测,且为内阁副辅严嵩等嫉忌排挤,遂告假奉母回乡侍养。回家乡潮州府后,朝廷虽然多次召唤,但林大钦皆“屡趣不起”,“屡促不就”。[2]

从史料看,林大钦事亲至孝,中状元前是如此,中状元后也复如此。他任职于翰林院,“不数月而潘舆迎养。”但林母抵京后,一病不起。第二年,翁万达出京任广西梧州知府,常与林大钦书札往还。林大钦曾在信中对翁万达的离京深表思念,说是“京居洒脱,更无烦虑,惟吾子去,时系人思”。同时,更对其母卧病表示忧虑:“老母卧病,侵寻已七八月,此情如何能言。今只待秋乞归山中,侍奉慈颜,以毕吾志尔。”在《与卢文溪编修》的信中也说:“老母病较弱,终岁药石,北地风高,不可复出矣,只得乞恩侍养。”林大钦“乞归”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老母京居生病,他又孝心殊笃。

此外,促使林大钦辞官归里的,还有其更为根本的原因。科举时代,考官就是得中举子的老师,称有司,也称座主。考生则是门生,入仕之后,一般都必唯座主之言是听。都御史汪铉阅处林大钦考卷,并同张孚敬荐之于嘉靖,理所当然地就成为林大钦的座主,对林大钦的仕途必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历史现象竟是那么错综复杂。偏偏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张、汪两人却都是群僚侧目的权奸。这对刚刚涉足宦海的林大钦,不能不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林大钦自己在诗文中时有“朱门矜是非”,“世事乱如麻”,林大钦自己在诗文中时有“朱门矜是非”,“世事乱如麻”,“山高不可登,河深岂可厉”,“帝乡不可愿”,“荣名安所须”,“勋名何足营”?“游子颇念吾乡,不为一官羁缚”,“人生不须做官,只能孝亲、弟长、亲贤、爱人”。而—朝获准回潮,就认为是“从兹脱樊笼,卒吾所好”。

卅四而逝 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林大钦母亲亡。林万念俱灰,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数度咯血。此后更无心世事,彻底归隐山林。[2]

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1]),林大钦逝。

林大钦在翰林院当了约三年修撰,即以“母病”为由,疏请归养,回到家乡潮州府的华岩山宗山书院(今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见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附录.潮汕地区的历史沿革[3])讲学,回潮后,朝廷多次召唤,林大钦却“屡趣不起”,“屡促不就”,始终“视富贵如浮云,温饱非平生之志;以名教为乐地,庭闱实精魄之依”。一直至34岁逝。

林大钦去世后葬于桑浦山东山湖附近状元埔,林墓于1987年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让人扼腕的是,十几年来,已被盗多次,墓前石马、石羊均被盗走,却未能得到相关部门应有的重视。2007年11月8日又发现林墓被盗。棺木被撬开大洞,内中只留下一堆布料、一颗布纽扣。村民在布料中发现人骨及在盗墓贼所挖通道泥土底下找到林大钦的头骨,之后林大钦尸骨由林氏后人原位复葬。

  林大钦归葬于桑浦山东山湖附近状元埔。墓为封土堆,朝向西南。有碑亭,高约3米,亭内的藻井刻八卦太极图,横额刻“东莆佳城”四字。碑面正中书“状元及第翰林院修撰东莆林公墓”,右下角小字刻“孝子天继泣血立石”。墓前有一对雕刻精细,高1.25米,长1.60米的仁立石马和一对形象生动,卧高0.66米,长1.05米的石羊。1987年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大钦是明朝海阳县东莆都人,即今潮安县金石镇人,生于1511年,是省内五位文状元之一,潮汕历史上唯一一位文状元。

据族谱及当地史书记载,明嘉靖十一年,即1532年,林大钦摘取了文科状元桂冠,年仅21岁,随后,林大钦被授翰林院修撰。林大钦墓面向西南,由封土堆、碑亭和石雕组成,碑亭内藻井刻八卦太极图,额刻“东莆佳城”四字,造型独特,有文史专家认为,林大钦墓保存较完整,文物价值较高,1987年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据介绍,墓前的所有陈列品,包括墓前的仁立石马、石羊均已被盗贼窃走。古墓被盗现场还发现了疑为作案遗留下来的几只手套和两支钩。工作人员在清理现场的时候,又在洞穴外面发现了手指骨,并发现了一面明代的铜镜。随后,管理部门因条件限制,经上级部门请示后,尸骨和墓中被盗出的衣服缝好放回原处,并对棺木进行封胶并填上封土。

据有关资料记载,位于桑浦山状元埔的林大钦墓是一座“衣冠墓”,但这次在被盗的林大钦墓穴现场却发现了古骨,这些古骨是不是林大钦的遗骸?有关专家表示,他们将作进一步鉴定,来揭开民间一直流传的林大钦衣冠墓之谜。

作品一览

后人整理著述《东莆先生文集》6卷(即《林大钦集》6卷)。林大钦生前未曾成书。到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其从玄孙凤翥搜辑前明所存诗文,加以校勘,合刊为该《集》。以后光绪及民国期间有重刻、重排本。1995年,潮学学者黄挺教授依据之前各种版本及选本,补充整理成《林大钦集》,并加校注,成为最为完备的林大钦著作。[1]

《东莆先生文集》6卷(即《林大钦集》6卷)

卷序

内容

简介

第一卷

试策8篇

第一篇《廷试策》,第二篇《李纲十事》,第三篇《牛李之党》,第四篇《孤注》,第五篇《韩愈》,第六篇《潮州八贤》,第七篇《体国经野》,第八篇《潮州风俗》

第二卷

论、表、判、策24篇

多为论说文,包括考举人考进士时的策论

第三卷

杂著8篇

包括序、记、祭文等

第四卷

书札54篇

与友人论学之作,如《与王汝中论东廓》等

第五卷

各体诗歌作品350余首,风格简朴自然,萧散清旷

第六卷

附录一

诗文补遗6篇

附录二制义

学庸8首(篇),两论13首,两孟11首,诗义5首

  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当上皇帝之后,下旨上至大臣官员,下至庶民之家,每于除夕前,必须书写对联贴在门上,他会出巡观赏。因此,题写、张贴春联便成为了举国上下的一种社会风尚。

潮州才子林大钦所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是明代名联之一。林大钦少年时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的正月初一,恰好东家夫人过生日,于是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林大钦提笔沾墨,顷刻之间便写出此联。由于联句词意福祥、气势饱满雄健而广为流传,成为后世人家喜爱的迎春佳联,直到如今还在全国各地抄贴。

银湖院后虎耳草

金石宫前龙眼花

林大钦15岁中了秀才,翌年到离家乡不远的银湖村当私塾先生。第一天刚到银湖,其乡里有人见他年少,就有意试一试他的才学,便吟出“银湖院后虎耳草”作为上联,要其应对。林大钦想起来时路过老爷宫前的情景,迅速地对了下联:“金石宫前龙眼花。”最妙的是,下联中金、宫、前、龙、花,比上联的银、院、后、虎、草的字义要更高一筹。

此木是柴山山出

白水成泉夕夕多

传说林大钦某天要过独木桥,刚好与对岸樵夫相逢。樵夫提出对对子,对得上让林先过。樵夫指着肩上的柴担即兴出对:“此木是柴山山出。”林一时想不出下联,于是按约尊让樵夫先过。稍后,林大钦猛见桥下汩汩山泉。当即思路顿开,吟出了下联:“白水成泉夕夕多。”上联即景而发,暗合谜语的拆字法;下联也依上联结构应对,堪称贴切妙趣。

南船载西瓜,乘东风送入北港。

春盒盛冬笋,命夏莲提往秋溪。


林大钦乘船外出,喜好对联的艄公出了上联:“南船载西瓜,乘东风送入北港。”请他应和。林大钦思索之后,很快对出了下联:“春盒盛冬笋,命夏莲提往秋溪。”上联结合自身的水上生涯.揉合东西南北的方位名词,别具妙趣;而下联以春夏秋冬的物品、人名和地名对之,具有民俗生活气息,值得玩味。

林大钦自勉联—

无功社稷生犹死;

有益人民苦亦甜。

林大钦自题联——

不用墙垣,恐天地为我拘束;

大开门户,放江山入吾胸怀。

林大钦殿试时应对嘉靖皇帝

丘山聚小岳;(嘉靖帝)

日月照大明。(林大钦)

——林大钦殿试时应对嘉靖皇帝

某日,君臣又在奕棋。正是:乐自赏心开棋局,神思轻守落子声对奕轻松的时候,嘉靖边着子边出上联。林大钦随口答对下联。佳联妙对,皆同欢乐。真个是:对不惊人休下笔,联难触景莫传经。此刻君臣奕兴正浓,谁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时棋局处于紧张状态。大钦手举棋子,左右夹次,随口念道:“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帅面保得住,安心免用惧。”正当危急关头,幸得皇上调遣有方,终于转危为安,心情舒畅,高兴万分,口中喃喃自语,不断吟咏和韵,因情不自禁,在无意中,也跟着大钦的韵语顺口溜出:“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帅面保得住,安心免用惧。”林大钦听得分分明明,清清楚楚,急忙双膝跪下,叩头:“谢主龙恩!”帝王时代,君无戏言,嘉靖立即唤来值班太监,传他口谕:“从今天始,海阳不再征粮北运了。”林大钦为热爱家乡,为地方造福,英才卓著,巧计神算,令人叹服。大好潮州,岁丰物阜,不到几年间,海阳遂成为粤东富庶之区子。这怎不使潮州人民齐声称庆呢?

作对吟诗抒壮志;(嘉靖帝)

琴棋书画添精神。(林大钦)

——林大钦殿试时应对嘉靖皇帝

“君恩深似海,臣礼重如山。”林大钦自饮点状元以后,供职翰林院修撰,一日三餐可口,四时五味称心。在玉堂整修国史。心在朝廷,忠于君王,勤于职守,刚直不阿,正气凛然,他受儋石之禄,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自得其乐。诚然是:“玉堂金马翰林院;高忱无忧世范家。”林大钦在翰林院为官,常以“无功社稷生犹死;有益人民苦亦甜”自勉。君王同乐原无价;圣国分忧别有天,极得皇上器重,时相过从。君臣一起,常以奕棋作乐遣兴。逸情雅趣,因此感情十分融洽。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代;(嘉靖帝)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定好君。(林大钦)

——林大钦殿试时应对嘉靖皇帝

洛水神龟献瑞,阴课九,阳课九,九九八一课,课课终归三大道,道出伏羲圣贤,其元唯一;(嘉靖帝)

岐山彩凤呈祥,雌声六,雄声六,六六卅六声,声声直上九重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林大钦)

——林大钦殿试时应对嘉靖皇帝(34 34=68字)


本来,会试初选,林大钦只排第十二名,主考宗师对他并不十分赏识,嘉靖皇帝看了他的考卷,却是龙颜大悦,有意把他列在榜首,宗师坚持己见,君臣看法不一,经过商议,决定这十二名生员都来殿试,殿试初见成效,林大钦一跃便成三鼎甲之内。但到底要钦定谁是状元,谁为榜眼或探花呢?还须继续再试,这次御驾亲自出此上联句子,看他们三人谁对得最好。这时三人之中有一人吱吱唔唔,对得含糊不清;另一人只对到二十四个字的“天”字,就认为“天”字是对得最高的了,无法再对下去了,林大钦要求续对下去,嘉靖帝恩准。他就把那人的前二十四字继续念下去,到了“天”字之后才补上自己的,便成为这样的下联。对句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正是嘉靖帝梦寐以求的,本该到此为止,让林大钦独占鳌头了。怎奈宗师极力反对,理由是他步人后尘,必须再试其他方面。嘉靖也觉得有理,便降旨他们三人,每人今晚写诗百首来献,看哪个先写得出、写得好。当夜,这三鼎甲绞尽脑汁,搜肠枯肚。结果两人都不能如数交卷,唯独林大钦提前把诗作好。原来,是他平时把家乡金石宫的九十条签诗,全都记在心里,只把它们默抄出来就行,另外再作十首新的,又都是歌颂嘉靖皇帝的,其中一首七律诗是这样写的:

士是人间大丈夫,

口称万岁连三呼。

一横永镇江山久,

两直平将社稷扶。

加官加爵加福寿,

立功立法立帝都。

主公自有主公德,

月到天心照五湖。


原来这是一首“藏首”诗,前五句首字合起来是一个“嘉”字,后三句首字合起来是一个“靖”字,这怎么不使嘉靖帝得意呢。当嘉靖帝正要龙凤朱笔一挥,钦点林大钦为状元时,突然把手缩回,犹豫不决起来,宗师忙奏问何因,嘉靖帝说:“这天子门生两耳比朕还大,日后恐怕……”言下之意,是说怕日后林大钦压过他,说不定还可变成皇帝呢,因为“皇帝是两耳垂肩”的呀!宗师早已对林大钦持有偏见。便乘机奏议改选点别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品大钦品出味道,立即跪奏说:“启奏万岁,《金刚经》书里明文写着‘牛耳大,龙耳小’。嘉靖闻奏,即下旨派一翰林编修去搬《金刚经》来查,林大钦奏明那语在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一翻书,果然如此。至此,一场风波平息,林大钦被钦点?状元。此联出、对句还有另一种版本(见下)。


洛水神龟献瑞,阴九卦,阳九卦,九九八十一卦,卦卦识通三大道,道出伏羲圣王,其形如一。(嘉靖帝)

岐山鸣凤呈祥,雌六声,雄六声,六六三十六声,声声直上九重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林大钦)

——林大钦殿试时应对嘉靖皇帝(35 35=70字)

林大钦在参加殿试时,皇帝要求每位应考者作一百首诗,他就把家乡金石宫中的九十九首签诗写上,自己再作一首,于是就成为殿试中第一个交卷者。殿试的另一关是对对子。当时皇帝出的上联是:“洛水神龟献瑞,阴九卦,阳九卦,九九八十一卦,卦卦识通三大道,道出伏羲圣王,其形如一。”应考中有一人即对曰:“岐山鸣凤呈祥,雌六声,雄六声,六六三十六声,声声直上九重天。”但此人对至此即未能对下去。林大钦见状,即向皇帝奏道:“臣的下联已对好了,只是前五句与他一样。”于是就把那人对的话念一遍后,再续道:“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传说当时嘉靖皇帝非常满意,就取林大钦为第一名。传说归传说,是否有事实,姑且不论。不过说林大钦拿一个乡村神庙中的签诗去应试,这实是无稽之谈。至于对对子,林大钦更不会在殿试时公然剽窃他人成果,“偷得半截,凑成一联”的。以上所引的这对联语,是否是林大钦抑或他人所作,不得而知。但在明朝嘉靖时期,确也流行过与此联语甚是相似的联语。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青词》条云:“青词乃醮坛请祷之词。明世宗朝,大臣词臣悉从事于此,以希天眷。有极二者,曾见一联云:‘揲灵蓍之草以成爻,天数五,地数五,五五二十五数,数生于道,道合元始天尊,尊无二上;截山角羊竹之筒以协律,阳声六,阴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帝统万年。’相传系夏贵溪手笔。”从这则笔记所载的有关情况来看,在明代嘉靖年间,许多大臣和词臣都作过这样的联语。而所记的夏贵溪一联,与相传是林大钦所作的又是何其相似乃尔。从这则笔记记载的也可以看出,生活于明世宗朝的林大钦至少也曾经“从事于此,以希天眷”。

轶事传说
例俗由来
潮汕有个习俗,儿童每到十五岁,就得履行“出花园”手续,按例就要“咬鸡头、穿红屐”,相传这个例俗是仿照当年林大钦少年时期的做法而一直继承下来的。

少年时期的林大钦,因为家里很穷,没法供他读书,但毕竟他父母亲不忍心他失学,经东借西凑,勉强为他交了书费,让他上学。上学那天,因没钱买红鞋,他父母亲又难住了。因为学生入学必须穿红鞋,一是穿鞋是斯文的表现,二是仿效官鞋,意味将来孩子也能当官。最后他父母亲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到街上买了一双便宜的木屐,然后用红油将木屐涂成红木屐,将它当成红鞋,让大钦穿着去上学。

上学第一天,林大钦穿着红木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路上,他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什么,就好奇地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有一个人手里提着一只大公鸡,脚下摆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雄鸡头上髻”,并对围观的人群说:“这个对让你们对,谁若对上了,这只大公鸡就送给谁。但若对错了,就请送给我一文钱就行。”围观的人都不作声,可能都在苦苦思索。此时适逢林大钦的衣袋里尚存有一文钱,他暗想,我何不来试一下,若对错了,这文钱送给他没多大关系,如若对上了,这只大公鸡抱回去,爹娘一见定然甚为高兴。主意既定,林大钦便上前大声说:“我来对一一‘牝羊颔下须’”。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声叫好,那个提大公鸡的人也不得不连连点头,并上前把大公鸡送给林大钦。林大钦抱着大公鸡,欢天喜地地回到家里,将情形告知他父母亲,他父母亲听后,高兴极了,便将大公鸡杀了,剁了个大公鸡头让大钦吃,意思是:希望大钦每次考试都得头名,日后当官戴红冠。后来,果然大钦考中了状元,人们才记得他儿时曾有过这么一件事,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便在以后凡孩子初入学时,都要给孩子穿红屐和吃鸡头,这个做法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今潮汕儿童“出花园”的习俗了。

初当先生

当林大钦读书读到十六岁的时候,他父母亲觉得实在难以支持下去了,便对他说:“钦儿啊,你已经不小了,咱家实在太穷,你还是想办法挣钱吧。”林大钦的确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他听了父母的话后,便退学回家。但要干什么呢?做生意无本钱,做苦力欠力气。最后经人介绍,决定到附近一个乡村去当教书先生。

第二天,林大钦便随这个介绍人来到这个乡村,见过族长。族长见他还是个孩子,有点看不起他,但又未知这个孩子的学识如何?决定当场试他一试,便笑着对他说:我们这里有个地方叫‘银湖院’,院后生长了许多‘虎耳草’,我曾以之打算作一副对联,可是只拟出上联,下联怎么也拟不出来。你既然是来做先生,就请麻烦帮我想一想吧。”林大钦笑着问:“那上联你是怎么拟的?”族长答:“银湖院后虎耳草”。大钦听后又问道:“你们村后不是有个‘金石宫’吗?听说宫前面种有不少龙眼树,你可以用它来作个下联吧。”族长听后即答道:“那就有劳先生了!”林大钦听毕即随口吟道:“金石宫前龙眼花。”族长见大钦思路灵敏,才华不凡,下联又对得如此工整,遂答应他在这里当教书先生,同时对他十分器重。

据《永定县志》状元林大钦曾被现永定高陂西陂村人——林贲山收为养子 原文载:“林贲山,西陂人,性慈祥,有潮阳人士林大钦者,贫寒无依,贲山怜而资助之,勉成其学。后大钦登嘉靖十一年进士,延对擢第一名,告养回籍,道经上杭赴西陂造庐拜谒,执父子礼,今西陂林氏祠尚有状元匾云” 。且建有西陂天后宫,西陂天后宫是根据西陂林氏祠课的要求,以贲山公养子林大钦状元名义建造的文塔,原名印星台,亦称状元塔。始建于1542年。

有一次,翁万达的丈人孙有庆要过生日,准备大摆酒席,宴请众乡亲朋友。当时适逢林大钦正在孙有庆家中当先生,按理应请他赴宴的,但眼见孙府的请帖都发完了,就是没有林大钦的份儿。

孙有庆生日那天,林大钦闷闷不乐地坐在家里,他母亲也为他感到气愤。

快到晌午的时候,孙有庆的仆人匆匆送来一张请帖,他母亲接后打开一看,不觉又呆住了:虽说是请帖,可里面全没有一句请人赴宴的言辞。便将其递给林大钦,林大钦接过一看,只见上面书:“吃尽牛头肉,猪儿借刀烹;传书人不见,片言在丹青。”便笑着对他母亲说:“孙有庆请我马上赴宴!”他母亲不解地问:“他里面没有请你赴宴啊?”林大钦对他母亲说:“孙有庆写的请帖是一则字谜:“吃尽牛头肉”是“午”字;“猪儿借刀烹”是“刻”字;“传书人不见”是“专”字;“片言在丹青”是“请”字。连起来就是“午刻专请”。林大钦的母亲听后,“哦”的一声,高兴地笑了。

吟诗借宿

林大钦在外教书时,有一次因事外出,回来时不想天色已晚便到一个叫“黄山”的乡庄借宿。但他一连敲了好几家的门,人家都不让他借宿,生怕是强盗或歹徒化装来寻麻烦。林大钦气得骂了一句“黄山脚牛,唔识大鸟!”此时,乡间有一长者上前对大钦说:“你既是教书先生就是懂得文墨的人,若能以你刚才骂的那八个字,做首‘藏头诗’,我们就让你借宿。”林大钦听后心里也就明白了:因为当时各地乡村盗贼甚多,为安全起见,黄山乡人才不肯轻易让林大钦投宿。而做好这首藏头诗,也足以证明他的身份。于是他略思一下,便大声地吟颂起来:“黄昏步行到此间,山路崎岖实艰难,脚酸手软行不得,牛羊归巢客心寒。唔尝结交路朋友,识读诗书也枉然,大鹏飞过庭前树,鸟巢栖凤有何妨!”那长者和众人听了,都佩服林大钦的高才,也确认他不是坏人,就让他在黄山乡借宿了。

巧对得妻

有一年,翁万达的岳父孙有庆又要过生日,照例大摆酒席,宴请众亲友。林大钦是孙有庆聘请来的先生,当然也少不了他的份儿。是日,林大饮应邀参加宴会,因孙有庆十分赞赏林大钦的才华,所以他对林大钦十分器重,入席时,把上座让给林大钦。此时,翁万达也应邀前来赴宴,一见上座坐了一个不相识的青年人,便不高兴起来。经他岳父孙有庆介绍,才知他叫林大钦,然而他暗想:林大钦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教书先生,有多大本领,他竟坐上座!便想当着众人面前,使他难堪一下,便对大钦说:“今天有酒不可无对,林先生敢答我的对么?”林大钦答:“虽不能说‘敢’,但愿听翁进士指教。”翁万达听罢,看见桌上已摆了蟹、虾等和其他酒菜,便随口念道:“叉手蟹.鞠躬虾,今日敢来陪进士”,林大钦听了,也毫不客气地答道:“扬爪龙,展翼凤,他年要去待至尊”。翁万达听后,不禁吃惊地想一一这小子口气不小啊。

酒过二巡,翁万达望见烛台上的红烛,火舌大而红,又作对道:“烛火腾腾,如虎弄舌”,林大钦听罢,侧眼看见一傍的香案,轻烟缕缕上升,即答对道:“香烟袅袅,似龙翻身”。翁万达见他才思敏捷,口气不凡,日后必定成才,便私下与孙有庆商量,将尚未出阁的小姨子许配与林大钦。

正是:林大钦无心答联对,翁万达有意拉良缘。

助鬼解难

在林大钦定亲后第二年,适逢正赶上魁期,林大钦遂决定上京考取功名,时潮人往京城,都必先从揭阳岭上之古道,然后过惠州直达番禺,再转道上京城。这一天近晚,林大钦行至揭阳岭时(今丰顺县境内),有一些当地人告诉他,前面有个地方叫“白水际”,夜间是不可赶路的。听说从前有个秀才,也要上京赶考,走到这里,看见“白水际”这地方山清水秀,别具特色,便无意中哼出一只上联来,但怎么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只下联来,被同行的人笑个半死。这个秀才顿觉无地自容,一气之下,竞寻短见死了。自此他的阴魂不散,每天天一黑,便在“白水际”附近不断地、重复地念他那只上联,那凄厉惨然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弄得过路的人,每到天黑,都不敢从这里经过,通常是在离“白水际”不远的小乡村“黄泥垅”投宿过夜,第二天早上,才敢赶路通过“白水际”.林大钦听后,心里想:都是同仁,理当有事相帮,若能为之找只好下联,以后使他的鬼魂免在这里作祟,既帮了同仁,又为当地做了一件好事。主意既定,他即乘着月色,单身往“白水际”而来。

林大饮刚走进“白水际”不久,就觉得阴风阵阵,寒气迫人,加上明月被乌云盖住,使之一片阴阴森森,令人可怕。突然,在林大钦的耳边响起一串异常凄厉的声音:“‘白水际,白屋白鸡啼白昼’下联何在?哈哈哈……”鬼魂在惨笑着。林大钦见状,挺起眉头,大着胆子,迎着鬼魂的方向大声喊:“下联在此一一‘黄泥垅,黄家黄犬吠黄昏’”。林大钦吟毕,很奇怪,那鬼魂长啸一声而逝。

自此“白水际”又恢复了平静,人们又在这里自由自在地通过。

作对过渡

林大钦中了状元之后,皇帝赐了他假期,以便回家安顿家小和显示一下威风。他回家后,有一天要到隔河的地方去拜访一个老友。但到河边渡口一看,不见一只渡船,正在为难之时,适逢前面飘来一只小渔船,船上有一老渔夫正悠闲地在船尾生火做饭。林大钦见状大声喊道:“老船家,请你渡我过河可好?”老渔夫头也不抬地反问:“你是谁?要到对岸干什么?”林大钦的随从听罢遂答道:“我家老爷便是当今状元林大钦,要到对岸走访旧友”。老渔夫听说是当今状元林大钦,知道是潮汕有名才子,便有意试他一试,说:“你既然是当今状元爷,必定才华横溢。我如今出个对子,你如果对得好,我就渡你过河,但若对不好或不会对,不管你官多大,赏钱多少,我都不愿意渡你过河。”林大钦没法只得叫他将对子说出来听听。

这时老渔夫看见前面不远地方,有一只载满西瓜的船,被一阵大风吹到岸边,遂作对说:“南船载西瓜,被东风打入北港”。林大钦听后,一时想不出适当的对子来,便竭力思索。忽然听见对岸有个妇人对她的婢女说:“夏莲,你回家拿只箕子来,盛些冬蝤送往秋溪。”林大钦一听,喜上心头,马上向老渔夫回对道:“春箕装冬蝤,令夏莲送往秋溪”。

老渔夫听后,连声称赞说:“真不愧当今状元爷。”遂把船靠岸,渡林大钦过河。

戏弄村姑

林大钦中状元回家度假时,有一次独自一人外出闲游,不觉来到一个乡村,看见有一个年轻貌美的村姑正在河边洗衣服,裤腿卷得高高的,露出一双雪白光滑的大腿,几点水珠缀在腿上面,更显得美丽迷人。林大钦一见顿觉魂消魄散,心血来潮,遂情不自禁地吟道:“一双玉箸插银河,红裙绿襦映碧波;状元夫人你不做,岂欲嫁给种田哥?”

林大钦的意思是借此表白自己的身份,也抒发一下自己惜玉怜香的情怀。然而那村姑也非等闲之辈,她虽然身居山村,但也是个颇懂文墨的人,听大钦的口气,分明是个状元爷,但这样毫不斯文,口出秽语,公开戏弄她,也就毫不客气来个“回礼”:“状元头上戴乌纱,十年八载难回家;虽然嫁给农夫婿,日间种田夜回家。”

林大钦被她这么一顶,甚感不光彩,但为了显示他“状元爷”的威严,又硬着头皮念道:“我家住在潮州城,刀剑斧头随我行;敢取千年老松柏,何况一个妇人家!”

那村姑见林大钦越来越不象话,气得圆睁杏眼,横竖柳眉回击道:“我家就在这河边,内有火炉共铁钳,任你刀枪有多硬,抛进炉中软如绵!”

林大钦听罢,知道棋逢敌手,很是后悔,便十分狼狈地离开了。

计救家乡

林大钦自从中状元以后,穿的是紫袍玉带,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红楼琼阁。因皇帝很赏识他的才华,所以经常召他进宫,一同下棋行乐。

有一年,适逢广东省海阳县大旱,田园颗粒无收,而朝庭照例征收租税,加上地方官吏趁机大饱腰包,海阳到处饿孚遍野,民不聊生,一派惨象。

林大钦在京城早有所闻,决心为故乡解救危难,怎奈皇帝的至高无尚和圣旨之权威,几次欲言又止,唯恐引火烧身。但他毕竟是个具有状元才的人,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决定利用皇帝那“圣君嘴”的权威,自己编颂了一首有韵的谚浯一一“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以便见机行事。

尔后,每逢皇帝召他进宫下棋时,他每将皇帝一下棋,就随口念道:“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的谚语来。但遗憾得很,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也不知和皇帝下了多少盘棋,皇帝仍然毫无反应。但林大钦毫不恢心,照样坚持每将皇帝一下棋,依然念出那句谚语来。

有一天,林大钦和皇帝又在下棋了,正杀得难解难分之际,林大钦故意卖了个破绽,让皇帝将了自己一下棋,扭转了皇帝被动的棋局,高兴之际,皇帝竟情不自禁地也和林大钦一样,念出了早就听得滚瓜烂熟的“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的谚语来。林大钦一听,即跪下道:“谢主宠恩!”并立刻喊来值班官员:“传万岁口谕,从现在开始,广东省海阳县不用征收粮食”。皇帝一听,正要开口制止,怎奈天子金口既出,怎能挽回,只得罢了。

自此,海阳县免征官粮,并逐渐恢复元气,逐渐成为全国一个比较富饶的地方。

短命缘故

林大钦是明代潮汕一个俊秀颖慧的才子,是嘉靖年间考中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尤以文章超群而名于世。但他这样一个人才,仅寿长三十五岁,这实在令人痛惜!他为何如此短命,有这么一段传说。

相传古时,每逢有人考中状元,皇帝就赐他游街三天,让他威风一下。林大钦也不例外,当他游街至御街时,适逢皇后在楼上看见,见他是个漂亮的状元,甚为怜爱,在他走过皇楼后,皇后情不自禁地呼喊林大钦的名字,意为让她多看一眼。这时林大钦听到皇后在呼喊他,要回头又恐犯“偷看皇帝内人”而被治罪,林大钦遂想出一个办法来:头脸保持原来方向,把状元帽的正面转向背面向着皇后,这样算是朝见皇后了。皇后在楼上看得真切,也就明白他的意思,不由喃喃地称赞说:“林大钦这个短命仔真聪明。”

不久林大钦因对已去世的家慈思念过度,也病逝了。后人传说:皇后也是“圣君嘴”,林大钦的早逝,是皇后说他“短命仔”的应验。

历史评价

林大钦对提倡道学可谓是不遗余力。不论是在讲学中,还是在与友人切磋探研中,他都竭力加以倡导、阐述,以至于使旧里儒生,不致惑于佛老。而且,他还对其母也竭诚地加以渲染,使其母“不焚香以徼福,不供养以幸报,平心易行,起化门内以及于众人。”这在迷信佛老之风盛行于全国的情况下,的确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2]

林大钦生活的时代,正是王阳明心学开始盛行,并进而发展到足以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时期,潮州各地不少名人显宦,诸如薛侃一家,杨骥兄弟,陈明德,陈思谦,以至功名显赫的翁万达等,都是阳明心学的崇拜者。王阳明便曾直言“海内同志之盛,莫有先于潮者”。林大钦与这群学人,多是至交,常与切磋心学心得,深受阳明学说影响,实际上,他上京赴考,已曾参加过王门学者40多人的聚会。后回潮讲学,讲的就是阳明心学。《华岩讲旨》就是他的讲稿,也是他心学研究的代表作。

在《华岩讲旨》一文中,林大钦论说的中心内容全在论心学道,这是心学的内核,是研习心学者首必弄清的问题。他明确指出:“诸贤进学,先须理会此心。”林大钦认为,“此心广大虚空,原无取舍爱恶”,“此心神秘无二,本自条理”。这显然与此前区别气性善恶,区别“本体无欲是非之心”与“世情之心”的主张(这种主张一如朱熹的区别“道心”与“人心”),已有原则上的区别。尽管文中还有“妄心”与“正心”的区别,但他将这个区别限定在“妄心即正心”的前提下,其区别也只是从体用动静上来说,正所谓心体原本“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动则妄,不动何妄之有”?也就是说,妄心复于不动,也就无善恶,就是“正心”了。因此“心本无欲,以妄为欲;心本无妄,见欲则妄”,“见可欲而不乱,则性定矣”,“天下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是以君子扩然大公,物来顺应”。

潮籍学者黄挺一再指出:林大钦的“《讲旨》论述是以阳明学说为依归的”;“《华岩讲旨》论心说道的言论,几乎都祖述阳明”,“连用语都从王阳明那里搬来”。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有良知,因而“致良知”的修持方法自然也应该是简易的。林大钦在《华岩讲旨》中在强调读书穷理的重要作用时,也强调了这一良知说:“诸贤须知吾道原从自心,实存自得”;“圣贤百言,异世同符”;“尧、舜、孔、颜之道,原是愚夫愚妇天然之心”。本着这个精神,他在给友人的信中一再强调修持简易说:“夫道之至迩至易,不得外求”,“良知故易,良能故简,易简天下之理得也”。“易简之性,本不落于想象”。对因主易简而出现的“不须读书”的误解,他在《讲旨》中给予反驳:“若谓读书为心累,则必不读书,便有必不读书心累”,“无心累者,安得书累”。

林大钦的论述,对阳明学说还是有所发挥的。特别是《讲旨》中说:“千古圣贤说学,真实平心,原从吾人各足之心。如尧曰执中,文曰缉熙,孔曰一贯,颜曰博约,曾曰至善,思曰明诚,孟曰性善,周曰无欲,程曰性定。”林大钦又分析说,这些学说,谁都听到了,谁也都能讲了,但如果“不察其义,不会于心”,就如同“暝目而辨五色,闭耳而审五音”,那么,即使是“师旷耳提,离娄面命”,也不能得到了。为此他强调说:“诸贤须知圣贤千言万旨,皆是形容吾心妙义,乃知至道真从心得,非由拟议。”然后逐—进行阐发“执中”,“缉熙”,“—贯”等,这一定程度上在构建他自己的心学道统,确有其独特见解,非唯阳明之马首是瞻。联系到他对薛侃《惠生八问录》的评断:“近蒙寄《惠生八问》,虽辨问周明,莫非实事,然觉毁誉之心未忘,而精察之功少慢,若顾形迹声色之末,非我廓然无情之体,势将治己约,而望人周矣。”其不完全囿于王学的倾向就更明显了。这一裁断是很不客气的,其精神与《华岩讲旨》有关”妄欲之心“的分析可谓一脉相承。

此后,由于与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状元,授修撰),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林春(字子仁,号东城)等信札往还密切而深受龙溪、泰州学派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越来越突破了阳明学说的藩篱。他不但在给友人的书信中经常阐述他的新观点,而且似还有新的学术手稿问世,所谓“年因无事,遇兴辄书,遂尔满轴”:“欲献疑于兄(指王畿),以求反启于我”。同时,还修改了他的《华岩讲旨》。因“近有友人刻传,偶取一帙读之”,“觉旧日字义有未融处,故而略加删定”。综观林大钦的信札,他后期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新的主张:

一、以“现成良知”论,否定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林大钦在《与王汝中兄》信中说:“善恶同于幻化,思虑等于冥蒙,清净均于大道,灭绝齐于生发,故混于物而不垢,离于物而不净。”他认为“人心之真,万古不磨,原自廓然,非由圣传而有”;“不传而自明,不求而自至”。这就是说,“道”妙在“无为”,一切都不必去做,求其自然。

二、以“无思无虑”否定“读书明理”“致良知”的修持方法。林大钦主张本体即工夫。他认为,由于“道以无为为妙”,“非人力为之”,所以心学之道只在于让心纵横自在,无思无虑,即灭即生。在他看来,什么“致良知”,什么“读书明理”,都是不可为的,也是多余的,而且可以说是书读多了反而把人弄糊涂了。他在组诗《感兴》中,对这一思想更是抒发得淋漓尽致,诸如“所困在群书”,“开颜抑遗帙,茫然失所宜”,“神德本自然,岂为知识迷”,“斯理苟能明,何必读多书”等等否定“读书明理”的诗句,触目可见。

三、以“托志泉石,安命乐天”否定“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观念。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封建时代土大夫公认的价值准则,被称为“三不朽”。林大钦撰写了《驳<左史书>》一文,对这“三不朽”给予无情鞭笞。他严肃指出,以此“三立”为不朽,让人们去“奔走功名,跷足富贵”,那是“诡异流遁,饰行动众”,使人丧失本性。为此,他极力主张“托志泉石,安命乐天。纵心容冶,逍遥自然”。与此同时,他一反“无欲”主张,提出了“今之所称无欲者,寡欲而已矣”的新的道德价值取向。当然,这种“寡欲”主张与否定“三不朽”似一致,又不一致。否定“三不朽”不是“无欲”了么?大概“托志泉石”也是一种欲罢。

林大钦学术思想上的变化,有他个人的社会经历的特殊原因。嘉靖赞赏他的文章,但嘉靖远非明君。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朝政日非以至根本就不可收拾,“从此功名之心益消,任放之情转笃“阳。从积极人世到消极出世,从致良知到道妙无为,从读书明理到何必读书,这都是林大钦的必然归宿。而阳明心学的发展规律似也可从中悟到其必然性。

*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

,

标签tag: